登录
星期日, 12月 22, 2024
首页 人工智能 - AI 《经济学人》解析“AI淘金链”:企业从中到底能获利多少?辉达不是唯一赢家

《经济学人》解析“AI淘金链”:企业从中到底能获利多少?辉达不是唯一赢家

admin

2024年3月18日,Nvidia执行长黄仁勋在加州圣荷西的辉达GTC大会发表主题演说。(美联社)

文章来源: 风传媒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技突破通常会推动新的科技巨头崛起。即使我们还处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时代的开端,这个领域已经带来巨大利润。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消息报导AI如何使某家公司市值飙升。本月初,硬件制造商戴尔(Dell)的股价因为对AI优化服务器的需求旺盛,而一天内暴涨超过30%。

几天后,辉达(Nvidia)投资的美国云端运算新创公司Together AI在新一轮融资中以13亿美元(约新台币413亿元)的估值募得资金,去年11月该公司的估值仅约5亿美元(约新台币158亿元)。
而制造AI芯片的半导体大厂辉达一年多来股价飙涨逾6倍。ChatGPT于2022年11月横空出世之前,辉达市值约为3000亿美元(约新台币9.5兆元),如今该公司市值已飙至2.3兆美元(约新台币73兆元),仅比苹果(Apple)少了约3000亿美元左右。

OpenAI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让世人见识到AI的威力。(美联社)
AI产品仰赖供应链各层次的硬件及软件,,哪些企业才是AI繁荣的真正赢家?从长远来看,哪些企业有获胜潜力?根据《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17日的报导,该杂志调查了AI繁荣中受益最多的领域和公司,包括:

  1. 搭载AI功能的应用程序。
  2. AI模型本身,例如ChatGPT背后的gpt-4;以及存放与提供AI模型的模型中心,如Hugging Face。
  3. 获得AI运算需求外包业务的“云端运算平台”,如亚马逊云端运算服务(AWS)、Google云端平台(Google Cloud)、微软Azure。
  4. 奠定云端运算能力的硬件基础设备,例如半导体(AMD、辉达及英特尔)、服务器(戴尔)和网络设备服务商(Arista)。
    《经济学人》调查显示,约100家相关公司自2022年10月(ChatGPT推出前一个月)以来,已经共同创造8兆美元(约新台币254兆元)的市值。

AI硬件设备:辉达能赢到最后吗?
受惠于AI热潮,AI硬件制造行业的市值成长最为显著。自2022年10月以来,受《经济学人》调查的27家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值从约1.5兆美元(约新台币47.7兆元)成长至今天的5兆美元(约新台币159兆元)。这一发展在预料之中,因为硬件基础设施的建立是软件发展的先决条件。

到目前为止,最大赢家是辉达。硬件公司市值增幅的约57%都被辉达占去。该公司制造逾80%的AI芯片,并且几乎垄断了资料中心基础设施(即网络设备等)市场。辉达的资料中心业务目前占公司总收入的80%。

其他半导体厂商也想分一杯羹。AMD、英特尔(Intel)和新创公司Groq、Cerebras都在推出竞争产品。而辉达现有的大客户,如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大型云端运算公司,也正在设计自己的AI芯片,以减少对辉达芯片的依赖。AMD执行长苏姿丰指出,到了2027年,AI芯片的销售收入可能将从2023年的450亿美元(约新台币1.4兆元)成长至4000亿美元(约新台币12.7兆元)。对于辉达来说,这块大饼难以独自消化。

AMD执行长苏姿丰。(图/撷取自AMD脸书)
随着AI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AI芯片需求将从“训练(training)芯片”转移至“推论(Inference)芯片”。所谓训练是指利用大量的数据来训练AI模型,而推论则是已经训练好的AI模型根据所学知识对新的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相应的输出结果。

过去一年来,辉达大约有四成的AI业务收入来自于推论芯片。然而,专家预计部分推论芯片需求将从辉达的强项,即图形处理器GPU,转移到由AMD和英特尔主导的通用型中央处理器(CPU)。不久之后,甚至一些训练AI模型的工作也可能透过CPU而非GPU完成。

这意味着辉达将会失去部分AI芯片市场的领先地位吗?《经济学人》指出,在未来几年,辉达在硬件市场的主导地位仍将稳固。新创公司缺乏显著的业绩记录,因此很难说服大型客户转向它们。此外,云端运算巨头自主生产的芯片仍然相对有限。而且,辉达建立的CUDA软件平台使客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定制芯片,这使得客户很难转向不支援CUDA应用的其他半导体制造商。


2024年3月18日,Nvidia执行长黄仁勋在加州圣荷西的辉达GTC大会发表主题演说。(美联社)
竞争激烈的AI模型制造、AI应用
在AI供应链中,AI模型制造商虽非收入成长最多的一环,但却是成长速度最快的。根据《经济学人》调查,过去16个月中,11家相关公司的总市值从29亿美元(约新台币922亿元)激增至约138亿美元(约新台币4387亿元)。

OpenAI估值约为1000亿美元(约新台币3.1兆元),比2022年10月的200亿美元(约新台币6358亿元)成长了五倍。Anthropic的估值从2022年4月的34亿美元(约新台币1081亿元)飙升至180亿美元(约新台币5723亿元)。而成立不到一年的法国新创公司Mistral,现在的市值大约为20亿美元(约新台币636亿元)。

AI模型制造商的市场价值主要来自于其智慧财产和相关的潜在利润,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其利润和市值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OpenAI领先一步,其他竞争者也在积极追赶,例如Anthropic的Claude 3、Meta推出的Llama 2,以及新创公司Mistral在今年2月推出了一款性能几乎与GPT-4相媲美的开源模型。

针对特定用途设计的AI模型也日益兴起,创业公司Nixtla开发了TimeGPT,一款用于金融预测的模型。Hippocratic AI公司则训练其模型,以提供准确的医疗建议。


2024年2月22日,Google为AI聊天机器人Gemini “不准确之处”道歉,并且暂时停止生成人物图像的服务。(美联社)
AI模型的广泛发展也催生了相关应用程序的增长。《经济学人》研究的19家上市软件公司,包括将生成式AI整合到其服务中的大型软件提供商,在2022年10月以来的市值增加了1.1兆美元(约新台币35亿元),增幅达到35%。例如,Zoom利用AI技术提供视讯通话内容摘要。Adobe推出名为Firefly的应用程序,使用AI来编辑图片。

还有许多新兴公司推出了各种多元化的AI应用程序,像是 DeepScribe帮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转录完整的医疗记录,以及20款与生成纹身设计有关的应用程序。AI工具资源网站“There’s An AI For That”目前列出了超过1万2000款AI应用程序,而2022年时这一数字还不到1000。激烈的竞争和较低的进入门槛意味着一些应用程序可能会难以获利。

云端运算平台:投资者眼中的长期赢家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商机刺激了云端平台的成长,Alphabet、亚马逊和微软的综合市值增加多达2.5兆美元(约新台币79兆元)。就金额而言,这比硬件领域的市值增长还要少。然而,这三大公司的市值增长远超过AI带来的实际收入──预计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为云端巨头增加200亿美元(约新台币6358亿元)的收入,这与它们的市值增长相差120倍。

硬件领域的公司市值增长与实际收入相差约40倍,而模型制造商则相差约30倍。这表明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云端运算服务提供商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长远来看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投资者对云端平台的看好可以通过三个因素来解释。首先,科技巨头拥有开发世界一流AI系统所需的所有条件:大量数据、大批研究人员、庞大的资料中心和充足的现金。其次,购买人工智能服务的企业大客户更倾向于与已建立合作关系且认可的商业合作伙伴做生意,而不是与未经考验的新兴公司合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科技巨头具有控制整个上下游(从芯片到应用程序)的潜力。除了设计一些自己的芯片外,亚马逊、谷歌和微软还在模型和应用程序上进行投资。在《经济学人》调查的11家模型制造商中,有9家得到了这三家巨头之一的投资支持。


开放AI执行长奥特曼(Sam Altman)与微软执行长纳德拉(Satya Nadella)宣布合作投入开发“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取自Open AI官网)
OpenAI与辉达扩展版图
掌握AI产业供应链更多的层次,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潜在利润,也促使过去专注于特定层次的公司开始扩大其业务范围。自2021年1月成立以来,OpenAI的内部风险投资部门已投资了14家公司,包括Harvey AI和另一家医疗新创公司Ambience Healthcare。据报导,OpenAI执行长阿特曼(Sam Altman)正在寻找投资者,以筹措7兆美元的巨额资金,用于提升芯片制造。

辉达也野心勃勃,它已经在七家模型制造商中取得了股份,同时也提供自家的AI模型。此外,它还投资于与其大型云端客户竞争的新创公司,例如Together AI和CoreWeave。作为AI繁荣中的最大赢家,辉达并不打算放弃其领导地位。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2023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