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星期一, 12月 23, 2024
首页 中国新闻 他打碎了玻璃心?“丘成桐他懂什么中国数学”

他打碎了玻璃心?“丘成桐他懂什么中国数学”

admin

文章来源: 倍可亲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最近有位教授成为舆论焦点。

  因为他在PPT上写了一行字:“中国数学水平不如美国1940年代。”

  这句话让一些网友破防。

他们开始讽刺教授的研究没用。

  然后觉得,一个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这么神圣的教室里公然唱衰中国科学,非常崇洋媚外。

  很快走狗之类的词出来了。

  他们这么骂是因为认定中国数学已经弯道超车,起码不该比美国差。

  既然如此,就不能让不安好心的教授得逞,得全方位回击他。

  于是丘成桐是不是公知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了知乎上。

  但我觉得先别急着骂。

要知道丘成桐很伟大。

  

  他发展了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几何分析”,斩获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时至今日华人(专题)圈子里,也只有他和澳大利亚出生的陶哲轩拿过。

  

  考虑到他是常年在中国工作的美籍华裔(专题),很多媒体说他是目前在华最厉害的数学家了。

  邀请他来演讲的华科更是赞扬:“他和他的老师陈省身教授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大师之一。”

  

  听听这溢美之词,你觉得夸张了,但美媒告诉你还是太保守了。

  《纽约时报》盛赞丘成桐是“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

总之他不算外行。

  估计你要说了,丘成桐是个内行,那他说的就一定对吗?

  这得看他究竟说了什么。

  根据网传PPT截图,我们知道这场演讲题目是“中国数学的现状和未来”。

  

  里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数学不如美国。

  当然美国数学也不是祖上就富裕,他们靠派留学生(专题)去欧洲,还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大量吸收欧洲数学家,所以很快成为了世界数学中心。

  相比之下中国数学不仅发展得不够快,情况甚至很危急。

  因为在外被卡脖子,也因为国内学术不端情况很多。

  

  两相比较,他判断:“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

  

  想追赶不是很容易,关键在于,中国数学还面临人才流失和缺少的情况。

  

  听听这些话,你觉得新鲜,或是觉得他真敢讲。

  其实教授已经喊了二十年了。

  

  

  相比之下,现在说的看着似乎温和了许多。

  那丘教授为什么要这么说?

  因为美国数学在40年代确实群星闪耀。

  赫尔曼·外尔、韦伊、博赫纳、哥德尔这些大师从欧洲来美国继续发光发热,自不必多说。

  冯·诺依曼推动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也是一桩美谈。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人才辈出。

  1947年维纳写出划时代著作《控制论》,1948年香农写出了奠定现代信息论基础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可能因为这些前人开宗立派的成果太过耀眼,所以后来再实现那种群星汇聚的情况有一定难度。

  美国强就强呗,为什么丘教授还要二十年间反复“唱我们反调”呢?

  因为中国数学确实存在老生常谈的问题。

  首先,中国基础数学方面虽有发展,但缺乏开宗立派的领军人物;

  看看这张不完整的菲尔茨奖统计表就明白。

  

  其次,同行评审机制不公平。

  缺少国际专家来把关,来评审的国内重要学者年纪基本都很大了,他们习惯于因循守旧,没有兴趣去关注前沿研究。

  再次,奖励机制有问题,只给有“帽子”的学者提供丰厚的薪水及住房津贴。

  

  当然普通人与这些方面有一定生活距离,可能感受没那么强烈。

  有一点想必大家深有体会。

  就像鲁豫提问丘成桐的这个梗说的,无论梗是真是假,都在表明我们很多时候乐于教学生如何脑筋急转弯。

  

  我想类似的题目你也遇到过,它们更像是语文阅读理解,核心目的是让大家揣摩出题人意图的。

  你忘了这段经历的话,我再帮你复习一下。

  

  从这些意义来看,你得承认事实。

  你也得看到,一位来华工作45年的杰出数学家,本可以明哲保身,但还是语重心长地呼吁一番。

  他言必称“西方围堵”“卡脖子”,时时刻刻关注中外差异,可以说非常心怀中国,非常主旋律了。

  

  这时候还怪他抹黑中国数学,那只能说明内心脆弱了。

  当然,丘教授在那些PPT里,在二十年间发言里,更想指出的问题是这个:

  中国数学不强,不强在于大家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有多不重视呢,我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2018年10月一天的深夜,马化腾突然现身知乎提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学科突破会影响科技产业?

  五六年过去了,最后沉淀下3400多个回答。可里面大多数都在聚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留下寥寥几个回答是真在谈论基础科学。

  知乎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平台了。

  究其原因在于基础学科很难立竿见影起效果,无法完成KPI。

  但基础学科又是很重要的。

  1929年弗莱明第一篇青霉素论文问世,15年后青霉素才被公开使用。

  1932年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中子,90年后人们用上核能发电。

  更别说,1637年费马在空白处写下了一个猜想,三百年后被英国人怀尔斯证明,而这个大定理光是在数据加密和解密方面就有很大帮助。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问世,成千上万人生活改善、生命拯救的故事恐怕还要推迟再推迟。

  这时候很多人会质疑,说基础科学成果是公开的,为什么国家还要加强研究,直接拿来不就行了?

  当然不行。

  高考数学不复杂,还不是很多人考不到130分吗。

  实际上不研究基础科学就不知道理论的前因后果,不可能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

  更何况大国都关注起一个数值了。

  现在,法国、意大利和新加坡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均超过20%,英国和美国高于15%,日本(专题)和韩国高于10%,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明显偏低,在2022年这一数据为6.3%。

  因为数值背后是创新力。

  举一个例子,谷歌崛起的基石之一是PageRank算法,就是来自国家科学基金会数字图书馆计划资助的基础科学项目。

  所以说,别看基础科学短时间没啥实用性,但它一旦用得上了,效益会非常可观,会出现拥有原创能力的大厂。

  那就不需要一味沉浸于“微创新”里了。

  但现在我们知道科研浪漫被破坏了,因为撕逼撕到了基础科学领域。

  一方是我们永远在赢,一方是我们永远得输,双方吵着吵着,还把中间地带吵没了。

  新来的人只能站其中一个立场上继续反复。

  “你就是看不得中国的好!”

  “你就是看不到里面的藏污纳垢!”

  最后呢,永乐大典的梗已经不知道是在捧还是在踩了。

  

  越吵越凶不一定可怕,可怕的是可能让身处其中的学者被影响。

  “韦东奕”就在造神和毁神之间反复横跳,一会儿被赞旷古烁今,一会儿被骂只会营销。

  

  其实,他们不过是在对宇宙真理追逐的一群人,他们愿意相信热爱带来的快感,比什么都刺激。

  在《生活大爆炸》里和一些段子上都有这种纯粹。

  “(费曼说)干物理这行,不是为了名声或是为了金钱,只是因为好玩。”

  

  “妹子穿着睡衣出来了,还穿着白丝,问你做不做男人喜欢的事,你打开了《吉米多维奇》问现在可以刷题吗?”

  

  所以无论世事怎么变幻,还是希望他们保持数学初心。

  毕竟对于其他人来说,数学真的不会,实在帮不上什么忙。

  起码我不会解哥德巴赫猜想。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2023 – All Right Reserved.